1、在建筑物的地下室或地面層處,那些物體應與防雷裝置做防雷等電位連接。 答: 1)建筑物金屬體。 2)金屬裝置。 3)建筑物內系統。 4)進出建筑物的金屬管線。 解析GB 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設
1、在建筑物的地下室或地面層處,那些物體應與防雷裝置做防雷等電位連接。
答:
1)建筑物金屬體。
2)金屬裝置。
3)建筑物內系統。
4)進出建筑物的金屬管線。
解析GB 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4.1.2條第1款
2、第一類防雷建筑物,當建筑物高于30m時,尚應采取那些防側擊的措施。
答:
1)應從30m起每隔不大于6m沿建筑物四周設水平接閃帶并應與引下線相連。
2)30m及以上外墻上的欄桿、門窗等較大的金屬物應與防雷裝置連接。
解析GB 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4.2.4條第7條
3、當一座防雷建筑物中兼有第一、二、三類防雷建筑物時,其防雷分類和防雷措施宜符合那些規定。
答:
1) 當第一類防雷建筑物部分的面積占建筑物總面積的30%及以上時,該建筑物宜確定為第一類防雷建筑物。
2) 當第一類防雷建筑物部分的面積占建筑物總面積的30%以下,且第二類防雷建筑物部分的面積占建筑物總面積的30%及以上時,或當這兩部分防雷建筑物的面積均小于建筑物總面積的30%,但其面積之和又大于30%時,該建筑物宜確定為第二類防雷建筑物。但對第一類防雷建筑物部分的防閃電感應和防閃電電涌侵入,應采取第一類防雷建筑物的保護措施。
3) 當第一、二類防雷建筑物部分的面積之和小于建筑物總面積的30%,且不可能遭直接雷擊時,該建筑物可確定為第三類防雷建筑物;但對第一、二類防雷建筑物部分的防閃電感應和防閃電電涌侵入,應采取各自類別的保護措施;當可能遭直接雷擊時,宜按各自類別采取防雷措施。
解析GB 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4.5.1條
4、固定在建筑物上的節日彩燈、航空障礙信號燈及其他用電設備和線路應根據建筑物的防雷類別采取相應的防止閃電電涌侵入的措施,并應符合那些規定。
答:
1) 無金屬外殼或保護網罩的用電設備應處在接閃器的保護范圍內。
2) 從配電箱引出的配電線路應穿鋼管。鋼管的一端應與配電箱和PE線相連;另一端應與用電設備外殼、保護罩相連,并應就近與屋頂防雷裝置相連。當鋼管因連接設備而中間斷開時應設跨接線。
3) 在配電箱內應在開關的電源側裝設Ⅱ級試驗的
電涌保護器,其電壓保護水平不應大于2.5kV,標稱放電電流值應根據具體情況確定。
解析GB 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4.5.4條
5、 防接觸電壓應符合那些規定。
答:
1)利用建筑物金屬構架和建筑物互相連接的鋼筋在電氣上是貫通且不少于10根柱子組成的自然引下線,作為自然引下線的柱子包括位于建筑物四周和建筑物內的。
2)引下線3m范圍內地表層的電阻率不小于50kΩm,或敷設5cm厚瀝青層或15cm厚礫石層。
3)外露引下線,其距地面2.7m以下的導體用耐1.2/50μs沖擊電壓100kV的絕緣層隔離,或用至少3mm厚的交聯聚乙烯層隔離。
4)用護欄、警告牌使接觸引下線的可能性降至最低限度。
解析GB 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4.5.6條第1款
6、防跨步電壓應符合下列規定之一:
答:
1)利用建筑物金屬構架和建筑物互相連接的鋼筋在電氣上是貫通且不少于10根柱子組成的自然引下線,作為自然引下線的柱子包括位于建筑物四周和建筑物內的。
2)引下線3m范圍內地表層的電阻率不小于50kΩm,或敷設5cm厚瀝青層或15cm厚礫石層。
3)用網狀接地裝置對地面做均衡電位處理。
4)用護欄、警告牌使進入距引下線3m范圍內地面的可能性減小到最低限度。
解析GB 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4.5.6條第2款
7、對第二類和第三類防雷建筑物,沒有得到接閃器保護的屋頂孤立金屬物的尺寸不超過多少數值時,可不要求附加的保護措施:
答:
1)高出屋頂平面不超過0.3m。
2)上層表面總面積不超過1.0m2。
3)上層表面的長度不超過2.0m。
解析GB 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4.5.7條第1款
8、專門敷設的接閃器應由那一種或多種方式組成。
答 :
1) 獨立接閃桿。
2) 架空接閃線或架空接閃網。
3) 直接裝設在建筑物上的接閃桿、接閃帶或接閃網。
解析GB 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5.2.11條
9、防雷擊電磁脈沖的基本規定。
答:
在工程的設計階段不知道電子系統的規模和具體位置的情況下,若預計將來會有需要防雷擊電磁脈沖的電氣和電子系統,應在設計時將建筑物的金屬支撐物、金屬框架或鋼筋混凝土的鋼筋等自然構件、金屬管道、配電的保護接地系統等與防雷裝置組成一個接地系統,并應在需要之處預埋等電位連接板。
當電源采用TN系統時,從建筑物總配電箱起供電給本建筑物內的配電線路和分支線路必須采用TN-S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