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一、填空題 1.線狀閃電最為常見,包括 線狀云閃 和 線狀地閃 。線狀閃電的形狀蜿蜒曲折、具有豐富的分叉,所以也稱 枝狀閃電 。 2.梯級先導發展的過程包括 閃電的初始擊穿 、 梯級先導過程 、 電離通道 和 連接先導 。 3.電離通道是一充滿 負電荷(對負地閃) 為主的通道。 4.在第一閃擊之后形成的沿第一閃擊路徑由云中直弛地面的先導稱 箭式先導 。 5.回擊比先導亮
第七章
一、填空題
1.線狀閃電最為常見,包括
線狀云閃和
線狀地閃。線狀閃電的形狀蜿蜒曲折、具有豐富的分叉,所以也稱
枝狀閃電。
2.梯級先導發展的過程包括
閃電的初始擊穿、
梯級先導過程、
電離通道和
連接先導。
3.電離通道是一充滿
負電荷(對負地閃)為主的通道。
4.在第一閃擊之后形成的沿第一閃擊路徑由云中直弛地面的先導稱
箭式先導。
5.回擊比先導亮得多,回擊的傳播速度也比梯式先導的速度快得多,平均為
5×107m/s,變化范圍為
2.0×107m/s 到
2.0×108m/s左右。
6.由梯式先導到回擊這一完整的放電過程稱為
第一閃擊
7.引起大氣電場的B變化的
B過程,是云中荷電中心附近的含云大氣中出現的初始擊穿過程。
8.大氣電場L變化是具有
大氣電場變化較迅速的特征。
9.大氣電場J變化中J過程是指閃電通道頂部形成的
局部正電荷,向其上方云中荷電中心發展,并使閃電通道頂部的
局部正電荷中和的
正流光過程 。
10.起大氣電場K變化的K過程,是
流光發展到直徑達幾百米左右的
異常強電荷區形成的。
11.閃電電磁場由三個分量,在閃電的遠處以
輻射場分量為主。
12.一般地說,由于雷暴云下部荷負電荷,因此在閃電前雷暴云底下的電場是負電場(電場方向向上),其電場很少超過
100V/cm,但閃電時,由于地表面的正電荷祚用產生一個強電場的正變化,電場可達
500 V/cm 以上。
13.第四類地閃中A型地閃具有
向上先導和向下回擊的放電過程,簡稱
向上負先一連續正電流閃電。
14.地閃電流中的連續電流是指
C過程所形成的持續電流。
15.地閃電流以
脈沖回擊電流最強,其危害最大。
16.地閃功率是指回擊所產生的
峰值功率,它取決于
回擊峰值電流和
閃電通道上端與大地間的電位差。
17.描述回擊電流的波形的參量,主要有
峰值電流、
電流上升率、
峰值時間等。
18.箭式先導的長度是由
箭式先導通道小段內先導波開始反轉后發光的時間和
波的速度兩者決定的。
19.連續電流值能通過
直接測量塔頂的閃擊和
遠距離測量閃擊電磁場確定。
20.對于幾千米以內的閃電,兩次地閃之間發生的J電場變化總是負的,而對于 5km以外地區的電場變化
可以是正的或負的。?
21.對于人工觸發閃電的位置和時間是固定的;先導和回擊的傳播速度比自然閃電更容易測量,負回擊速度約在
5×107~2×108m/s之間,平均值約為
1×108m/s。
22.重復電子雪崩過程和光電離過程,形城巨大的向正極運動的電子流,稱之為
負流光,其速度比電子雪崩大一個數量級。從正極向負極發展的流光稱
正流光。
23.雪崩過程中使原子從低能態躍遷到高能態,從而形成激發態原子,輻射出高能光子,當這些光子具有的能量
大于氣體分子的電離能時,氣體分子在這些光子的作用下產生
光電離。
24.云閃中;在負流光與正流光相接期間,出現時間間隔約為 10ms,持續時間約1ms,并伴有明亮發光的強放電過程,稱為
反沖流光過程。
25.云閃包括
云內閃電、
云際閃電和
云空閃電。
26.云閃電矩表示
云閃前、后積雨云的電矩變化。
27.云地閃比還與年雷暴日有關,年雷暴日是指一年中發生雷暴的天數,對于雷暴日少的地區,比值
較低。
28.對于不與地球相連接的導體的閃電的觸發機制通常稱之為
"雙向先導"理論,并且它可應用于
飛機和其它飛行工具的觸發閃電。
29.因
尖端放電產生電暈現象有
水滴濺射、氣泡破裂和雨滴碰撞三種情形。
30.飛機的閃電災害通常分為
直接的和
間接的(或感應)。
二、單選題
1.云閃是指 (D)
A.云與大地間的放電現象
B.與大地相接觸的放電現象
C.云內電荷間的放電現象
D.不與大地相接觸的放電現象
2.向下正地閃是指 (A)
A.先導向下,地閃電流方向向下
B.先導向下,地閃電流方向向上
C.先導向上,地閃電流方向向上
D.先導向上,地閃電流方向向下
3.地閃中電場的R變化是指 (C)
A.梯級先導時的電場變化
B.梯式先導之前的電場變化
C.地閃回擊電場變化
D.地閃間歇階段的電場變化
4.由箭式先導到回擊這一完整放電過程稱為(B)
A.第一閃擊
B.第二閃擊
C.第三閃擊
D.單閃擊
5.地閃中電場的B變化是指:(B)
A.梯級先導時的電場變化
B.梯式先導之前的電場變化
C.地閃回擊電場變化
D.地閃間歇階段的電場變化
6.大氣電場L變化,常由(B)引起
A.大氣電場B變化
B.梯級先導
C.第一次回擊
D.第二次回擊
7. 大氣電場變化的J過程其作用是將前次閃擊的閃電通道與云中負荷電中心相連接,因此,也稱為(A)。
A.連接過程
B.閃擊過程
C.回擊過程
D.放電過程
8.引起大氣電場K變化的K過程,是為中和云中較大(B)的正流光過程。
A.局部正荷電中心
B.局部負荷電中心
C.全部負荷電中心
D.全部正荷電中心
9.引起大氣電場C變化的C過程,是云中局部荷電中心對地的放電過程,具有持續電流,并稱之為(A)。
A.連續電流
B.閃擊電流
C.回擊電流
D.放電電流
10.地閃初始擊穿電場約為(B)
A.10
4伏/米
B.10
4伏/ 厘米
C.10
3伏/厘米
D.10
3伏/米
11.地閃梯級先導的梯級步長平均為∶(A)
A.50米
B.30米
C.100米
D.500米
12.地閃回擊平均速度為(B)
A.10
5米/秒
B.10
7米/秒
C.10
8米/秒
D.10
6米/秒
13.地閃梯級先導的平均傳播速度為(B)
A.3×10
8m/s
B.3×10
5m/s
C.2.6×10
8m/s
D.2.6×10
5m/s
14.大氣電場C變化具有大氣電場穩定而大幅度變化特征,其持續時間平均為(B)
A.50ms
B.150ms
C.250ms
D.500ms
15.第二類地閃中若先導帶正電向上,放電一般始于高聳的接地體(塔尖或山頂),具有向上正先導而無回擊,簡稱為(A)
A.向上正先導連續負放電。
B.向上正先導負地閃
C.向上正先導多閃擊負地閃
D.云空放電
16.第四類地閃中B型地閃簡稱為(C)。
A.向下負先導正地閃
B.向下負先導負地閃
C.向上負先導正地閃
D.向上負先導負地閃
17.地閃電流中的后續電流是指(C)所形成的持續電流。
A.A過程
B.C過程
C.F過程
D.J過程
18.梯式先導電場是(A)
A.毫秒尺度
B.微秒尺度
C.納秒尺度
D.百分之一秒尺度
19.Rhodes 和 Krehbiel(1989),Mazur 等(1995)把時間分解的 VHF 圖像中的 K 變化等同為在閃擊間隔時間的云內過程,而且不可能對其它任何過程閃電有所貢獻。當觀測到的K過程向下通道向下運動到地面,稱之為(A)。
A.企圖先導
B.跳躍式先導
C.云內先導
D.步躍式先導
20.正地閃的電流范圍達 (B)。
A.100~200kA
B.200~300kA
C.300~400kA
D.400~500kA
21.正地閃的電場的時間尺度為(A)
A.毫秒數量級
B.微秒數量級
C.納秒數量級
D.百分之一秒數量級
22.試驗表明,觸發閃電的平均峰值電流小于3kA的占 40%,平均值為15kA,(A)自然閃電電流。
A.小于
B.相同于
C.遠大于
D.稍大于
23.電離通道內電子和離子向外徑向擴散與時間的關系為(D)
A.

B.

C.

D.

24.云閃時電場變化分為四種基本類型,其中第Ⅱ類電場變化特征為(B)
A.電場為正,斜率為正
B.電場為正,斜率為負
C.電場為負,斜率為負
D.電場為負,斜率為負
25.因(D)產生電暈現象有水滴濺射、氣泡破裂和雨滴碰撞三種情形。
A.末端放電
B.中端放電
C.電暈放電
D.尖端放電
26.MCS內的(D)是對于了解云內電荷的垂直分布和結構十分重要。
A.電流分布
B.磁場分布
C.電壓分布
D.電場分布
27.近年來的觀測表明,云一地閃擊負電荷區主要源地位于(B)之間的區域,這也與降水區相吻合。
A.-5~-15℃
B.-10~-25℃
C.-15~-30℃
D.-20~-35℃
28.雨滴在強電場中會嚴重變形,變形雨滴曲率最大處的表面電場較四周電場強度大得多,這時雨滴表面(C)
A.產生負電暈放電
B.產生正電暈放電和負電暈放電
C.產生正電暈放電
D.無變化
29.為導得降水粒子荷電的連續性方程式,必須考慮(B)。
A.云中粒子的下落加速度
B.云中粒子的下落速度
C.云中粒子的下落時間
D.云中粒子的下落高度
30.飛機觸發閃電(B)階段包括有觸發發展和雙向先導的發展。
A.ABC
B.AB
C.BC
D.C以后
三、多選題
1.地閃是指 (AC)
A.云內荷電中心與大地和地物之間的放電過程
B.云內電荷間的放電現象
C.與大地和地物發生接觸的閃電
D.不與大地相接觸的放電現象
2.根據閃電的形狀閃電可分為(ABD)
A.枝狀閃電
B.帶狀閃電
C.星狀閃電
D.聯珠狀閃電
3.閃電通道組成有(ABC)
A.主通道
B.失光通道
C.分叉通道
D.流光通道
4.地閃引起電場快變化可分別表示為(BCD)
A.A變化
B.B變化
C.J變化
D.K變化
5.大氣電場L變化可細分為(AB)
A.L(α)變化
B.L(β)變化
C.L(θ)變化
D.L(

)變化
6.大氣電場的J變化的特征包括(ABC)
A.J變化具有大氣電場緩慢增長的特征
B.J過程發生在云中
C.J過程具有持續電流
D.有發光現象
7.梯級先導通道的直徑可能為(BCD)
A.15m
B.8m
C.10m
D.3.5m
8.單個梯級先導的長度可能為(ABC)
A.30m
B.50m
C.100m
D.150m
9.根據地閃有無C過程,可將地閃分為(AB)等。
A.分立型地閃
B.混合型地閃
C.分離型地閃
D.單一型地閃
10.閃電的電學參量有(ABC)
A.每次閃電的回擊數
B.回擊峰值電流
C.連續電流
D.回擊電流
11.地內電中回擊電流特征與(ABCD)等因子有關。
A.地形
B.土壤電導率
C.不同類型的氣象條件
D.閃擊類型
12.地閃電矩主要包括∶(ABCD)
A.先導電流將云中電荷輸送并貯存在先導通道中所形成的等效電矩
B.回擊電流將電荷輸送到大地所形成的電矩
C.連續電流將云中電荷輸送到大地所形成的電矩
D.后續電流將云中電荷輸送至大地所形成的電矩
13.含云大氣初始擊穿的位置的確定可以有哪幾種方法:(ABC)
A.由單站測量作為與不同閃擊的距離函數的各種初始擊穿電場變化
B.由8個地面站同時測量的初始擊穿電場的變化
C.確定云內產生的甚高頻(VHF)輻射源的位置
D.由8個空間站間續測量的初始擊穿電場的變化
14.回擊的垂直電場和水平電場變化時間間隔是以(AD)計算的。
A.毫秒級別
B.皮秒級別
C.納秒級別
D.次毫秒級別
15.由于回擊速度和峰值電流與(AD)有關。
A.先導通道內單位長度的荷電量
B.先導通道內由荷電引起的電流
C.先導通道內單位長度的電場
D.先導通道內由荷電引起的電勢
16.在負地閃中的連續電流的重要特征是:(AC)
A.多數閃電包含有一個短過程和長過程
B.少數閃電包含有一個短過程和長過程
C.大約有50%的閃電何含有一長過程連續電流分量
D.大約有80%的閃電何含有一短過程續電流分量
17.M分量輸送電荷也發生于∶(BC)
A.在向下梯級先導的形成中
B.在向上梯級先導的形成中
C.在由物體開始的初始連續電流期間和火箭觸發閃電
D.在由地面開始的初始間斷電流期間和火箭觸發閃電
18.人工觸發閃電方法有:(AB)
A.火箭觸發閃電
B.激光觸發閃電
C.β射線觸發閃電
D.氣體觸發閃電
19.先導中從電子雪崩轉化為電弧狀態時包括下面物理過程(ABC)
A.先導頂端的電離,即產生新電子和正離子
B.位于負陣面后的正電荷通道,使電子向后收縮
C.電子、離子和中性氣體分子間的能量傳遞
D.電子和離子向內徑擴散
20.云閃主要由(AD)構成放電過程。
A.初始流光過程
B.負流光過程
C.正流光過程
D.反沖流光過程
21.第三類地閃為云中荷正電,具有(BC)。
A.向上正先導
B.向下正先導
C.向上回擊
D.向下回擊
22.發生云閃時近地面電場分為以下幾個階段∶(ACD)
A.初始階段
B.中期階段
C.極活躍階段
D.最后階段
23.云地閃比與(ABD)有關
A.年雷暴日
B.地理緯度
C.云的高度
D.云的厚度
24.在雙向先導發展中,正先導首先發展的原因有∶(AD)
A.由于正先導先出現
B.由于負先導先出現
C.由于正先導相對負先導可在較高電場中傳播
D.由于正先導相對負先導可在較低電場中傳播
25.對于幾千米以內的閃電,兩次地閃之間發生的J電場變化總是負的,而對于 5km以外地區的電場變化可以是(AB)。
A.正的
B.負的
C.波動的
D.不變
26.飛機觸發閃電可以分為 (BCD)階段∶
A.ABC
B.AB
C.BC
D.C以后
27.閃電引起的地面隨閃電距離的變化而異分量有(ACD)。
A.靜電場分量
B.靜磁場分量
C.電磁輻射分量
D.感應分量
28.Pakiam 和 Maybank(1975)研究了加拿大阿伯塔產生冰雹的多單體雷暴和超級單體雷暴活動得出閃電與風暴間的關系有∶(CD)
A.如果風暴的厚度是有限的普通多單體型雷暴(云頂 7.5~12km),則降水和閃電發生的頻率是高的;
B.如果熱力學不穩定度較大,風暴成組織良好的多單體風暴,云頂較高,則降水、冰雹和閃電頻率明顯減少;
C.在不穩定度更大、風切變較強的情況下,盛行有組織的多單體風暴,云頂深入平流層。在這類風暴中,可形成大冰雹,而閃電頻率則取決于雷暴單體數目和互相接近程度。一個由5個單體組成的雷暴每分鐘可產生 35個閃電;大多數是云內閃電,對于一個孤立的單體每分鐘只產生約3個閃電。
D.在一個產生冰雹的超單體風暴中,閃電頻率只有 2~3 次/min,對這種風暴只有單個帶電單位。閃電的放電頻率是多單體對流云的厚度及數目的函數。
29.地閃持續時間取決于(ABD)。
A.地閃閃擊數
B.地理條件
C.地閃形成時間
D.氣象因子
30.云閃包括(ACD)。
A.云內閃電
B.云中閃電
C.云際閃電
D.云空閃電
四、簡答題
1.簡述正地閃特點
(1)正地閃通常是單閃擊閃電,而負地閃則包含有2次或更多次閃擊。正地閃很少發生多次閃擊。
(2)正地閃趨向于在連續電流方出現后約10到幾百毫秒發生。
(3)有電場記錄,正回擊發生之前經常顯示有活躍的云內閃電,持續時間平均超過100ms 或 200ms。
(4)有的研究發現正地閃經常有長的水平通道,長度可達十余千米。
(5)正先導可以是連續或梯級的任一種,這決定于光學圖像的時間分辨。
2.簡述梯式(級)先導發展各個過程?
(1)閃電的初始擊穿∶通常在含云大氣開始擊穿的初期,在積雨云的下部有一負荷電中心與其底部的正電荷中心附近局部地區的大氣電場達到10
4V/cm 左右時,則該云霧大氣會初始擊穿,負電荷向下中和掉正電荷,這時從云下部到云底部全部為負電荷區。
(2)梯級先導過程:隨大氣電場進一步加強,進人起始擊穿的后期,這時電子與空氣分子發生碰撞,產生輕度的電離,而形成負電荷向下發展的流光,,表現為一條暗淡的光柱像梯級一樣逐級伸向地面,這稱之為梯式先導。在每一梯級的頂端發出較亮的光。梯式先導在大氣體電荷隨機分布的大氣中算蜒曲折地進行,并產生許多向下發展的分枝。梯式先導的平均傳播速度為3.0×10
5m/s左右,其變化范圍1.0×10
5m/s至2.6×10
6m/s左右,梯式先導由若干個單級先導組成,而單個梯級的傳播速度則快得多,一般為5×10
7m/s左右,單個梯級的長度平均為 50m左右,其變化范圍為30~120m左右。梯式先導通道的直徑較大,變化范圍為1~10m左右。
(3)電離通道:梯式先導向下發展的過程是一電離過程,在電離過程中生成成對的正、負離子,其正離子被由云中向下輸送的負電荷不斷中和,從而形成一充滿負電荷(對負地閃)為主的通道,稱為電離通道或閃電通道,簡稱為通道。閃電通道由主通道、失光和分叉通道組成。在閃電放電過程中主通道起重要作用。
(4)連接先導:當具有負電位的梯式先導到達地面附近,離地約5~50m 時,可形成很強的地面大氣電場,使地面的正電荷向上運動,并產生從地面向上發展的正流光,這就題連接先導。連接先導大多發生于地面凸起物處。
3.試述地閃結構? (說明地閃各過程速度、物理現象特點)
地閃放電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梯式(級)先導階段∶通常在積雨云的下部有一負荷電中心,當荷電中心附近局部地區的人氣電場達到10
4V·cm
-1左右時,則該云區大氣會擊穿,而形成流光,這時電子與空氣分子發生碰撞,產生輕度的電離,形成一條暗淡的光柱像梯級一樣逐級伸向地面,這稱之為梯式先導。
(2)回擊∶當具有負電位的梯式先導到達地面附近,離地約 5~50m 時,可形成很強的地面大氣電場,并產生從地面向上發展的流光與其會合,形成一股明亮的光柱,沿著梯式先導所形成的電離通道由地面高速沖向云中,這稱為回擊。由梯式先導到回擊這一完整的放電過程稱為第一閃擊。
(3)箭式(直竄或隨后)先導∶緊接著第一閃擊之后,約經過幾十毫秒的時間間隔,形成第二閃擊。這時又有第一條平均長為50m 的暗淡光柱,沿著第一閃擊的路徑由云中直弛地面,這種流光稱箭式先導,由一次閃擊構成的地閃稱為單閃擊地閃,由多次閃擊構成的地閃稱為多閃擊地閃,而第一閃擊后的各閃擊稱為隨后閃擊。
4.試述梯式先導梯級的形成機制?
在梯級先導形成之前有一看不見的引路先導,由于負流光形成的梯級先導為高度電離,因此,在梯級先導頂端有與云中負電荷中心相同的電位,也就是在梯級先導頂端前形成很強的電場,當電場達到6×10
4V/cm時,在梯級先導前端產生電子雪崩,形成熱電離,并以大約10
7cm/s的速度向下發展,這就是引路先導。當引路先導向下傳播時,由于引路先導的電場隨距離減弱,又因梯級先導頂端聚集了大量正電荷,使梯級先導通道的頂端處的電場大為減弱,局部甚至出現反向電場,這時引路先導便停止發展,而梯級先導局部電子會退縮回梯式先導的正電荷區,產生強烈的復合,形成很強的光電離,這時出現由輝光向弧光條件突變。梯級先導負流光便以大約10
9cm/s的高速沿引路先導形成的通道向前發展,從而完成一次梯級過程。此時先導頂端又具有云中負電荷的電位,并在先導頂端重新形成大于6×10
4V/cm的強電場,于是復又形成引導先導,并向前發展一有限距離。隨之導致梯級先導再向前伸展一梯級。
5.一次云閃過程的主要特征?梯級先導單個梯級的長度?梯級先導通道直徑?梯級先導的平均電流?梯級先導的總電荷?
無論正極性還是反極性云內放電過程,都起始于云中負電荷區域,并向正電荷區發展,發展速度為105m/s 量級。放電通道到達正電荷區后,會在正負電荷區發展,有些內電會出現雙層發展結構,也有的內電不會出現雙層結構。
梯級先導單個梯級的長度平均為50m
梯級先導通道直徑較大,變化范圍為1~10m 左右。
梯級先導的平均電流為50~63A
梯級先導的總電荷為 10~20C
6.簡述根據先導傳播方向和地閃擊電流方向地閃的分類。
-
第一類地閃:具有向下先導和向上回擊,云中負荷電中心與大地和地物間的放電過程,具有負閃電電流,因此,簡稱為向下負先導負地閃;如果負先導不著地,則就無回擊,云空放電。如果負先導著地,則就產生回擊,將云中的部分電荷泄放到大地,若該過程只有一次為單閃擊閃電,若重復多次為多閃擊閃電。
-
第二類地閃:具有向上正先導的云中負荷電中心與大地和地物間的放電過程,具有負閃電電流。它又分下面兩種情況:若先導帶正電向上,放電一般始于高聳的接地體(塔尖或山頂),具有向上正先導而無回擊,簡稱為向上正先導連續負放電。若對先導帶正電向上和向下回擊,稱之為向上正先導負地閃,如果其后有隨后閃擊,稱之向上正先導多閃擊負地閃。
-
第三類地閃:云中荷正電,為具有向下正先導和向上回擊,云中正電荷中心與大地和地物間放電過程具有正閃電電流,簡稱為向下正先導正地閃。若向下正先導不著地,于是產生云空放電過程。若向下正先導著地,引起向上正回擊,泄放云中的正電荷到大地,這一類在山地少見,在湖邊可見到。
-
第四類地閃:云中荷正電,具有向上負先導的云中正電荷中心與大地和地物間的放電過程,具有正閃電電流。若向上先導始于高聳的高層建筑的尖頂,這類地閃也有以有無回擊而細分為 A型和 B型。A型地閃具有向上先導和向下回擊的放電過程,簡稱向上負先一連續正電流閃電。向上正地閃多為單閃擊地閃。B型地閃具有向上先導而無回擊的放電過程,只是在先導后出現持續時間約幾百毫秒,持續電流為幾百安的放電過程,簡稱為向上負先導正地閃。
7.簡述地閃電流組成及各自特征。
地閃電流主要包括先導電流、回擊電流、連續電流和后續電流等,此外,J過程、K過程和 M 過程,也形成相應的電流。
(1)先導電流是將云中荷電中心的電荷,輸送并貯存在先導通道中的持續電流。先導電流包括梯式先導電流和箭式先導電流。梯式先導電流的平均電流強度一般為10
2A左右,而單個梯級的先導電流的電流強度則可達到5×10²~2.5×10
3A左右;箭式先導電流的電流強度則偏高些,一般約為10
3A。
(2)回擊電流是幅度很大的脈沖電流,其隆值電流強度一般可達1×10
4~3×10
4A 左右,回擊電流將貯存在先導通道中的電荷輸送到地面,并且形成閃電通道高溫、高壓和強電磁輻射等閃電物理效應的主要過程。
(3)連續電流是指C過程所形成的持續電流,其電流強度一般為1.5×10²A,持續時間為50~500ms左右。通常,還因 M過程而在連續電流上疊加了一些脈沖電流,其峰值強度一般為10
3A 左右。
(4)后續電流是指 F過程所形成的持續電流,其電流強度一般為10²A數量級,持續時間為85~145ms左右。
(5)J過程可形成相應的持續電流,其電流強度比連續電流的電流強度小得多,因此,J 過程不發光。通常,還因 K過程而在J過程形成的持續電流上疊加了一些脈沖電流,其峰值電流強度一般為 10
3A數量級。
8.簡述和比較不同類型梯式先導。
梯式先導分成α型梯式先導和β型梯式先導兩類,它們的特點有∶
(1)α型梯式先導:α型梯式先導的平均傳播速度較低,約為 105m/s,但比較穩定。α型梯式先導的單個梯級的長度較短,亮度較暗淡,也比較穩定。
(2)β型梯式先導∶β型梯式先導的平均傳播速度較高,開始可達8×106m/s到2.4×107m/s左右,然后逐漸下降,至接近地面時,其傳播速度與α型梯式先導的傳播速度相近。β型梯式先導的上部有豐富的分枝,單個梯級的長度較長,也較為明亮;但在發展過程中單個梯式先導的長度逐漸變短,亮度也減弱。
9.簡述雙極性閃電的類型及其特征∶
(1)第一類雙極性放電,一類是極性相反,與緩慢變化(毫秒尺度)的電流分量相聯系,如從物體開始的因電或火觸發的閃電。極性相反可發生一次或多次,并在波形極性相反之間出纜相當長的電漉為0的時間間隔。
(2)第二類雙極性放電,這是通過初始階段電流的不同極性和隨后閃擊或閃擊的電流凝示。在初始階段電流波形是負的具有幾百安培的電流振幅;輸送總的電荷為40C,而回擊電流是具有 27kA 峰值的正值。正的閃擊跟隨在連續電流之后,輸迷的總電量為 90C。正的回擊電流與初始階段的負電流被大約100ms 的零電流時間間隔所分開。
(3)第三類雙極性放電,涉及到相反極性的回擊,在這一類中所有的雙極性放電都是向上類型。第一次與第二次閃擊的時間間隔為 300ms,第二次與第三次閃擊的時間間隔為335ms。所有三次閃擊是在同一個通道內進行,其外形都是十分相似的。
10.簡述強雷暴與非強雷暴云系的差異
非強雷暴云 強雷暴云
(1)形成于弱風垂直切變中 (1)形成于強風垂直切中
(2)云形連續多變 (2)云形準穩定狀態
(3)壽命小于或等于1h (3)壽命大于或等于4h
(4)閃電 (4)閃電
平均地閃頻率為1~5/min 平均地閃頻率為5~12/min
平均總的閃電頻率為2~10/min 平均總的閃電頻率為10~40/min
在消散階段會出現正地閃 在成熟和消散階段會出現正地閃